不知从何时起,我有了一个感觉:怕进书店。因为心仪已久的那本书,一旦真的摆上架,你恐怕就认不出它了。单从书的装帧上看,它就与你心中的构想差了许多,俗了许多。
作家王小波说过,在美国的商店里,书摞得很高,旁边的卫生纸也摞得很高。看着那么多书还没有卫生纸有用,真没有再写书的勇气。在我看,书的装帧如果俗到连卫生纸的包装都不如,倒真的不如不去碰它。
俗有许多种,有轻薄的,简单的,穷酸的,让人一看就恶心的那种;也有财大气粗的,精美的,让人不敢靠近的一种。前种当然是萎琐的小家子气,比如在女明星的脸上压张膜就是。而后者就更可气,它是在读者面前找唯我独尊的感觉,像过去的店小二发了横财,就一下子另立门户店大欺客了。
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精装,它使好好的一本书涨了价钱,增了重量,添了隔膜,似乎一位不错的朋友,突然之间对你板起了脸,连吃饭时都要穿上高级的时装从太阳镜的上边缘向你轻轻地一瞥,让你的呼吸都不顺畅。这种朋友当然须割席以待,这种书呢,不看也罢。
有一次,我在书店里听到一个小女孩肯求她的妈妈买下一本精装的名著,那个铃儿一样的声音说:“我要这一种,有保留价值。”而那位母亲对着这厚厚的精装书显出一丝难色。她指着简装本轻声问:“买这种不行吗?”我不知她们最终选定了哪一种,但我极想告诉那个小姑娘:书的价值决不体现在不断加厚的书皮上,如同出众的容貌决不是靠粉扑出来的。
苏东坡说: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相宜二字,在书上是最难体现的,由此才更见书人的才情与志趣,其中更有一份责任感。有个笑话说,发了大财的非读书人室内装修时别出心裁,在一面墙上“做”出了数不清的精装的书脊,这些“书”当然是不能读的,不过是可怜的炫耀而已。重提这个笑话,我不能不问:用书皮来装饰自己的门面,恐怕正是由于“书商”的精装性导向吧?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,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将在人的心灵上留下不可抹掉的痕迹,书的装帧就是书的表情,它让你一眼就对一本陌生的书有了感觉,有了取舍的倾向,书界的从业人员不可小视这一点。有时,我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,如果有一天,清脆的买书的声音变成了选购精装书皮的纯商业口吻,书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?